[内容摘要]: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,传达的是思想感情、承载的是文化精神、体现的是价值观念、积淀的是人类文化。目前“偏专业”的职教特色,已造成中职生的素质缺陷,即人文素养缺失,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,真正发挥语文教育应有的人文教育功能。本文就是从中职语文教材中中国源远流长的水文化说开去,有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、认识自然、认识社会、认识人生,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。
[关键词] :中职语文教材 水文化 怨愁
人在旅途,不可能没有怨愁。或感慨于命运,或失意于宦海,或流浪于异地,或飘泊于他乡。
或许文人拥有一颗不同于常人的敏感的心,以及一份不同于常人的坎坷经历,所以,一般人经常遭遇却“视而不见”的水,便在文人那里获得了丰厚的文化意蕴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,我不经意间发现了这样一种巧合:从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开篇《荷塘月色》中“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”引发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到第四册第四单元的《扬州慢》中“二十四桥仍在,波心荡,冷月无声”所流露出的作者隐隐的伤痛,水这种情感丰富的尤物一直流淌其间。抑或每当怨愁袭上心头时,文人们便会想到水,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水波之上从而稍得慰藉。因此,我们才有幸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欣赏到诸多关于水的篇篇诗文,了解到诸多文人的种种怨愁。
一、理想的幻灭 纵观中职四册语文教材,许多文人一生奋斗挣扎却总不得意,空怀满腔热血却只能望着江水悲叹自己的命运不济。
《屈原列传》( 第二册)中的屈原晚年被流放到江南地区,在渡江南下的行程中,诗人感慨万千:身后国都沦落,哀鸿遍野;眼前山高蔽日,水雾茫茫。然而,“世溷浊而莫余知兮”,于是只好“旦余济乎江湘”。诗人在《涉江》中表现出的不愿离去的眷恋、苦闷之情可谓悲矣,可谓深矣。当期理想破灭时,绝不愿同流合污,“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之腹中耳”,,决不于世妥协,毅然抱石沉江。受其影响,柳宗元曾写诗云:“投迹山水池,放情咏《离骚》”。此情缘何而发?原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,朝廷规定他终生不得量移。这对他来说自然是最沉重的打击。于是他便与山水为伍,从山水中去寻求慰藉。《渔翁》(第一册)便是一篇深得骚人之旨的好诗文。
《渔翁》
渔翁夜傍西岩宿,晓汲清湘燃楚竹。
烟销日出不见人,欸乃一声山水绿。
回看天际下中流,岩上无心云相逐。
诗中这位泛舟湘江、闲云野鹤一般的老渔翁是谪居永州的柳宗元精神状态的一个方面。作为一个正直的失败者,柳宗元常常处于矛盾的情绪之中,有时誓不屈服,有时心灰意冷。誓不屈服时,他以“举世皆醉我独醒”的孤高傲视污浊的社会现实。心灰意冷时,他以寄情山水的自我抚慰回避自己无力改变的现实。这一抗争、一隐遁,正是千百年来失意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心态、两种选择。
二、亡国的伤悲 纵观中国历史,历代统治者的昏聩荒淫带来了战祸频仍、政权更迭、民不聊生。一些具有正义感的文人们便往往借水来抒发故国之思、兴亡之感,一腔忠愤尽托于诗文。
杜甫晚年滞留蜀中达七载,体弱多病,知交零落,壮志未酬,又值国家多难,烽烟不息,生灵涂炭。在这样的境况中,诗人感慨颇多:《登高》(第二册)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怀。
年老多病的诗人无论是登高,还是远望,还是泛着一叶扁舟到处漂流,寥阔江天,无边秋色,国难家愁,贫病衰老,一样样,一件件,一场场,一幕幕,一起涌上诗人的心头。
更有杜甫那组“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“的《秋兴八首》(校本教材读本):
“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”(其一)
“鱼龙寂寞秋江冷,故国平居有所思。”(其四)
“一卧沧江惊岁晚,几回青琐点朝班。”(其五)
“关塞极天惟鸟道,江湖满地一渔翁。”(其七)
最集中地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、伤时之念、身世飘零之感。其中,对于秋色、秋声特别是秋水的描写可谓是令人感到扑面惊心。而在惊心之余,我们更加领会到了杜诗雄浑沉郁的风格,也更加感受到了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的情怀。
不仅杜甫,南唐李煜在《虞美人》(第三册)中曾吟有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。一江春水,成了后主寄托故国之恋的最好物象;南宋姜夔也曾在《扬州慢》(第四册)中写有“二十四桥仍在,波心荡,冷月无声”。二十四桥仍在,但歌声笑语不见了,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,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,随波荡漾。如此冷落的景象,如此凄凉的月夜,怎能不令人伤怀?怎能不让人产生“黍离之悲”呢?
三、离别的痛苦 离愁如江水,长流无尽期。用流水来表现离愁,构成了水文化中的一种奇妙境界,每每给人生添加无限惆怅。
“河汉清且浅,相去复几许?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。”(第一册《迢迢牵牛星》)银河清浅,却无法超越,使有情人劳燕分飞,不能结合。那个饱受相思之苦的织女形象跃然纸上。无独有偶,在秦观的《鹊桥仙》(第四册)中也看到了银河,“银汉迢迢暗渡”描绘了织女渡过迢迢银河要与朝思暮想的丈夫聚会。一年一度,暗渡迢迢银河,迢迢的不仅是银河的宽阔无边,而且暗指别离一年的相思,如银河水之绵绵无边。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念去去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”(第二册《雨霖铃》)行舟去处,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,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楚天,无边广漠之中是词人那难舍难分的离愁。“花自飘零水自流。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”(校本教材读本《一剪梅》)花飘水流,本是物的自在之态,可词人见此景象,却极为伤怀。花和水不理会她的情怀,依旧不停地飘荡,不停地流逝。虽试过“千方百计”,但相思之苦已浸透全身心,无法排遣。
江水东流,年年如斯,岁岁如斯。而人生却是变化着的,今日绝非昨日。以易变易逝之年华,临永恒如斯之江水,怎能不令人生起无限惆怅?因此,当人生的坎坷、理想的幻灭、羁旅的落寞、亡国的伤悲、离别的痛苦等种种怨愁袭上心头时,面对着江水、湖水、河水、溪水,文人们往往情不能已,悲从中来,借助于一首首诗词、一篇篇文章来发泄他们满腔的辛酸和满腹的怨怒。
但愿流水能洗去尘世带给他们的烦恼!
但愿流水能抚慰他们颗颗受伤的心灵!
参考文献:
1、张耀南,《文人临水》,华文出版社 ,1997.2 出版
2、《中职语文教学参考书》第一册—第四册,2005.7
3、《唐诗鉴赏辞典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.6
4、《唐宋词鉴赏辞典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.6
|